八年“学生渡”见习记者 曹志男/文 本报记者 王志浩/摄 通讯员 邬澄清
“还有10分钟,慢慢地上船,不急,不急。”奉化市西坞街道王家汇村“学生渡”船老大王仁国像往常一样稳稳地站在码头上,将村里赶去学校报到的孩子一个个迎进船舱。“开开心心上学求知识,高高兴兴回家聚天伦”,舱门上的对联是新贴的。 9月5日是奉化西坞中心小学开学第一天,早上6点多,孩子们早早地来到了熟悉的码头,乡村清晨特有的宁静被孩子们的嬉笑声打破了。记者则帮着王师傅在船上当起了临时“纪律委员”。 “坐稳啦,开船喽!”王仁国的大手将方向盘一摆,这艘能容纳40多人、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墨绿色“学生客轮”,欢快地沿着清澈的东江水顺流而下。 “1996年开始,村里的孩子都要去西坞中心小学上学,一开始孩子们是坐中巴车去的。”王仁国说,由于没有固定的包车,孩子上学很不方便,再加上公路上来往汽车比较多,交通安全成了家长最担心的问题,另外,“坐汽车来回要4块钱,对家长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”。 王家汇村旁的东河正好通到学校后门,于是次年9月1日,经村党支部研究,在通过水上交通运管部门的许可后,村里的“学生渡”正式开通,有着丰富行船经验的王仁国自告奋勇地当起了水上孩子王,这一当就一直当到了现在。 8岁的小江姗今年上一年级,“我也有得坐船啦!”小江姗兴奋地告诉记者,这一天她盼了很久了。今天一到码头,背着大书包的她便迫不及待地挣开奶奶的手往船舱里钻。 “坐船上学比坐中巴车安全多了,再说还有王师傅在。”小江姗的奶奶在舱里抱着孩子告诉记者,因为今天要交学费,才有一些大人陪孩子去学校,“平时我们都不陪的”。念5年级的王盛是“学生渡”的老客人了,“每天准时6点45分开船,下午4点15分来接我们回家,从来没迟到过。”正和学弟学妹嬉戏的王盛对记者说。 “小孩上学,安全最重要呀!”谈起这个,专注开船的王仁国马上变得严肃起来。船上有40多件救生衣和一些灭火器;教每个孩子使用救生衣及叮嘱乘船安全的注意事项;轮船每年必须的安检工作……王仁国对安全问题从不松懈。7公里长的水路弯路多、桥孔多,为了确保安全航行,他把沿途的埠头、桥脚作为水位标。“台风刚来过,水位涨了不少,不过没超过我标的警戒水位。”王仁国指着一个桥墩上的水位标笑呵呵地说。 王仁国告诉记者,每个乘船的孩子一个来回他只收一元钱,每天有40多名学生,除去每月消耗的柴油、机油,以及一些必要的维修费外,到月末他还能节余五六百元,这比到附近厂里打工,收入要少一些。“没想过什么后悔,村里孩子上学求知识才是最大的事。”经过25分钟的航行,学校到了,王仁国将船停稳后和记者一起将舱里的孩子扶上岸。 “上课的时候可要专心!”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进校门,王仁国便习惯性地扯着大嗓门冲孩子们喊。在他眼里,知识和安全一样宝贵。
|